兒科患者的身體尚未發(fā)育完全,各器官功能和成人存在顯著差異,這使得兒科全麻包與成人全麻包在器械規(guī)格和操作流程上都有諸多不同。
在器械規(guī)格方面,最明顯的差異體現(xiàn)在氣管導管上。成人氣管導管型號通常在 6.5 - 9.0mm 之間,而兒科氣管導管的選擇則復雜得多。新生兒的氣管導管內(nèi)徑可能只有 2.5mm,且需要根據(jù)年齡、體重、身高精確選擇。比如,1 歲以內(nèi)的嬰兒常用 3.0 - 3.5mm 的氣管導管;4 - 6 歲兒童可能使用 4.5 - 5.0mm 的導管。除了內(nèi)徑,導管的長度也至關(guān)重要,成人氣管導管插入深度一般在 22 - 24cm,而兒科患者的插入深度需要根據(jù)年齡進行細致計算,通常遵循 “年齡 / 2 + 12cm” 的粗略公式,但實際操作中還需結(jié)合患兒個體情況調(diào)整。
喉鏡片的選擇同樣存在差異。成人全麻包中,常用的是 Macintosh 喉鏡片(彎喉鏡片),型號多為 3 號或 4 號。而兒科患者由于喉頭位置較高、會厭較長且柔軟,直喉鏡片(如 Miller 喉鏡片)更為常用,以便更好地挑起會厭暴露聲門。兒科喉鏡片型號從 00 號(適用于早產(chǎn)兒)到 2 號(適用于較大兒童)不等,需根據(jù)患兒年齡和體型準確挑選。此外,兒科全麻包中還可能配備特殊的光纖喉鏡或可視喉鏡,這些設(shè)備能提供更好的視野,尤其適用于困難氣道的小兒患者,而成人全麻包中可視喉鏡雖也有應用,但并非必備。
在呼吸回路相關(guān)器械上,差異也十分顯著。成人呼吸回路管道較粗、容積較大,而兒科呼吸回路為了減少無效腔和阻力,管道更細、更短,且多采用低順應性材料,以保證通氣效率。兒科全麻包中還會配備小兒專用的呼吸囊,其容積較小,便于精準控制潮氣量。例如,成人呼吸囊容積通常在 2000ml 左右,而小兒呼吸囊可能只有 250 - 500ml。
除了器械規(guī)格,操作上的差異也不容忽視。在麻醉誘導階段,成人多采用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的方式快速誘導,但兒科患者由于對靜脈穿刺存在恐懼,且配合度低,常采用吸入誘導的方法。比如,使用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藥,讓患兒從面罩吸入逐漸進入麻醉狀態(tài),待意識消失后再進行靜脈穿刺,這樣可以減少患兒的心理創(chuàng)傷和操作時的掙扎。
氣管插管操作上,兒科與成人也有不同。兒科患者的氣道解剖結(jié)構(gòu)特殊,喉頭位置較高(相當于 C3 - C4 水平,而成人在 C5 - C6 水平),聲門呈漏斗狀,這些特點要求插管時頭部的后仰角度和用力方向都與成人不同。兒科插管時,頭部輕微后仰即可,過度后仰反而可能導致氣道阻塞。此外,由于兒科患者氣道黏膜嬌嫩,操作必須輕柔,避免損傷氣道黏膜,否則可能引起喉頭水腫等嚴重并發(fā)癥。在確認氣管導管位置時,成人可通過聽診雙肺呼吸音、觀察胸廓起伏等常規(guī)方法,但兒科患者由于肺容量小、呼吸音較弱,除了上述方法,還常借助呼氣末二氧化碳監(jiān)測來更準確地判斷導管是否在氣管內(nèi)。
在麻醉維持和復蘇階段,兩者也存在差異。兒科患者的代謝率高,麻醉藥物的清除速度相對較快,因此在麻醉維持過程中,需要更精準地調(diào)整藥物劑量和輸注速度。復蘇時,兒科患者體溫調(diào)節(jié)能力差,容易出現(xiàn)低體溫,因此在復蘇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暖,而這一點在成人復蘇中關(guān)注度相對較低。
綜上所述,兒科全麻包與成人全麻包無論是在器械規(guī)格還是操作上都有著明顯差異。這些差異的存在,都是為了適應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生理特點,確保麻醉過程的安全與有效。醫(yī)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這些差異,才能為患者提供高質(zhì)量的麻醉服務 。
151-8989-63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