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髓穿刺時如果沒能順利取出骨髓樣本,除了患者自身骨骼條件或操作技巧的因素,骨穿包里的器械出問題也可能是 “幕后推手”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具,哪怕一點小瑕疵都可能讓整個操作卡殼。
穿刺針是最容易 “掉鏈子” 的。比如針尖不夠鋒利,原本該像 “錐子” 一樣輕松鉆進骨皮質(zhì),結(jié)果變鈍后就像用鈍刀砍骨頭,不僅進針困難,還可能在骨面上打滑,別說穿進骨髓腔,連固定位置都費勁。還有針芯和針管的配合度,如果針芯太松,進針時會晃悠,導(dǎo)致穿刺方向跑偏;太緊的話,抽骨髓時可能拔不出來,或者拔出來時帶著針管一起動,好不容易對準(zhǔn)的位置又偏了。更麻煩的是針管內(nèi)部堵塞,比如出廠時沒清理干凈,殘留了細(xì)小雜質(zhì),或者存放時包裝破損進了灰塵,骨髓液根本抽不出來,抽的時候只會感覺 “空有吸力,沒有收獲”。
注射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。抽骨髓用的 20 毫升注射器,要是活塞和針筒內(nèi)壁密封不好,就會像個漏氣的氣球,明明用力抽了,針管里卻沒多少骨髓液,其實是空氣從縫隙里鉆了進去,吸力全白費了。還有連接穿刺針的接口,如果型號不匹配,比如穿刺針的接口粗,注射器的接口細(xì),接上后會有縫隙,抽液時要么漏液,要么進空氣,同樣取不到樣本。更隱蔽的是注射器刻度不準(zhǔn),有時候明明感覺抽到了液體,卻因為刻度標(biāo)錯,誤以為量不夠,反復(fù)操作反而增加了失敗概率。
活檢針的 “脾氣” 也得注意。它的 “咬取槽” 要是不夠鋒利,就像用鈍勺子挖硬冰淇淋,根本刮不下骨髓組織,只能在骨頭上留下淺淺的痕跡?;蛘呋顧z針的針芯和外套管卡住了,該推進的時候推不動,該旋轉(zhuǎn)的時候轉(zhuǎn)不動,別說取組織,連從骨頭里退出來都費勁,最后只能中途放棄。
還有些輔助器械的小問題可能間接導(dǎo)致失敗。比如無菌洞巾的開口太小,鋪上去后剛好擋住了最佳穿刺點,醫(yī)生不得不調(diào)整位置,增加了操作難度;止血鉗的鉗口太松,夾不住穿刺針,進針時無法穩(wěn)定控制深度,容易穿太深或太淺;甚至消毒棉球的酒精含量不夠,消毒后皮膚表面仍有細(xì)菌,醫(yī)生擔(dān)心感染不敢大膽操作,也可能影響取樣效果。
當(dāng)然,器械問題導(dǎo)致的失敗大多能通過術(shù)前檢查避免 —— 打開骨穿包后,先看看穿刺針針尖是否鋒利、注射器有沒有漏氣、活檢針是否靈活,有問題及時更換,就能讓這些 “工具隊友” 靠譜起來,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。
151-8989-6363